2023年9月21日下午,通识教育学院党支部在三水校区院部楼524会议室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按照2023年主题教育学习计划,本次学习由黄静瑜、林启德、葛东辉三位老师作领学发言。

黄静瑜老师在领学中说到,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战略资源,教育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是助力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抓手。简言之,乡村振兴需要劳动教育,劳动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作为劳动教育专任老师,应该在劳动教育课程教学上发挥重要作用,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技术支撑。同时,教师应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其他关于乡村振兴的意见和法律等,组织大学生开展多元化的社会服务性劳动,打造乡村振兴优质服务团队。

林启德老师就劳动教育的课程建设,提出了几点建议,一是在学校开展“懂农业,学农民,识农村”的技能学习,开设如“乡村振兴:理论、政策与实践”这样的选修课程,教育学生感悟农耕文化中的劳动之美,学习农民的优秀品质,认识农村的地理样貌和民风民俗,增强职业体验。二是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学农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劳动,春种、夏长、秋收、冬藏;用好传统节日、重大节点等进行劳动教育,如在清明节、端午节前夕组织开展做青团、包粽子等活动,强化劳动实践,传承传统文化;还可以开展“我为乡村振兴做贡献”调查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社会,培养实际工作能力和分析能力,做乡村振兴的“助推器”。三是引导学生参与乡村振兴创业项目,让学生把特色农产品“搬进”网络,回乡改造“土味民宿”,积极推广农村中传统的工匠工艺,如木匠、竹匠、泥水匠、铁匠、陶匠等,寻找挖掘农村生活趣事,鼓励更多的学生参与丰收节活动等等,并鼓励大学生返乡发展,为国家、社会的全面进步作出应有的贡献。

葛东辉老师在领学中说道,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问题,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整体现代化,没有农村的新发展新面貌,就没法实现美丽中国的整体建设目标,没有农民的富裕,就不能实现国民的共同富裕。劳动教育是中国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大中小学生中深化劳动教育,有助于他们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为以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为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的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位领学老师结合课程特色,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融入教学工作中去,提升了与会党员同志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认识水平,并立足课程教学,开拓了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新路径,深化了主题教育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