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党建工作 > 党建在线 > 正文

通识教育学院党支部召开11月份中心组理论学习会议

【来源: | 发布日期:2024-11-26 】

11月21日下午,通识教育学院党支部在花都校区办公楼101会议室召开专题学习会议,集中学习研讨“深刻理解‘两个结合’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会议由党支部书记、院长邢传国博士主持,党支部全体成员参会,学校党委委员、组织部部长、人事处处长司晓婧列席会议。

7E3C4

邢传国书记首先对司晓婧委员的莅临表示热烈欢迎,接着,带领大家温习了“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容要义。邢书记在发言中指出,“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的重要论断,是“两个结合”的具体体现。坚持“两个结合”,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把高等教育同国家、区域发展的目标和需求紧密结合起来,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应性,提升大学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必须坚持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用中华民族伟大实践所体现的精神力量、文化力量铸魂育人,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者。当代高等教育要引导大学教师更加自觉地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掌握和理解,提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与教学能力,当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卫者和传播者,努力成为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要通过富有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于实践中推进理论的创新创造,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彰显科学本性,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在当代中国的理论彻底性和价值引领性,以此提升话语权的说服力和感召力。

38129

邢书记强调,我们通识教育学院的育人工作要从“两个结合”理论中汲取理论智慧,一方面我们的育人工作要结合各自的学科实际,从学科特点出发,挖掘思政元素,一方面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提升我们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点,将中国道路、中国制度和中国故事与话语内容相结合,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赋予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以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和实践特色,应对国际层面的意识形态风险和挑战,抵制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渗透和侵蚀,破除西方话语霸权,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

随后,林启德、张丽华、钟源达、黄静瑜四位同志结合任教学科特点依次发言。

林启德同志在发言中,结合PPT展示,首先对我校劳动教育的现状进行了剖析,指出了劳动教育存在的困境,如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不足,劳模进校园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有待拓展,企业导师尚未充分发挥作用等问题。随后,林启德同志从“两个结合”出发,为我校劳动教育的深入开展出谋划策。一是,保障教育与国情、校情相契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求我校的劳动教育必须与国家教育战略相呼应。同时,要充分考虑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学生的专业分布、兴趣爱好等。根据这些情况调整和完善劳动教育课程和实践安排,避免教育与实际脱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则进一步强化了劳动教育的文化根基,使劳动教育成为传承和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途径。

二是,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与利用。面对校内外劳动教育基地不足和企业导师未发挥作用的问题,“两个结合”提供了资源整合的思路。从我国实际出发,可以利用国家对劳动教育的政策支持,争取更多资源来改善劳动教育基地建设。同时,挖掘本地的文化资源,如民俗博物馆中的传统劳动工具展示等,丰富劳动教育的文化素材。三是,提升教育方法的科学性与创新性。依据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结合中国实际,可以探索多样化的实践教学模式。比如,在农村学农基地开展“劳动 + 调研”模式,让学生不仅参与劳动,还对农村劳动经济等进行调研。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可以引入传统师徒传承的教育方法,让劳模和企业导师以“传帮带”的形式培养学生,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四是,增强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将劳动教育与我国具体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能够使教育内容更贴近学生生活,更具文化魅力。当学生在学农体验中了解到本地农业发展与国家粮食安全的关系,在劳动课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中劳动美德的力量,他们会对劳动教育产生更浓厚的兴趣。这种兴趣将转化为积极参与劳动实践、主动学习劳动知识的动力,从而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

张丽华同志在发言中指出,“两个结合”对于通识教育学院来说,更多地体现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以及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首先,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结合,是我们学院育人工作的基石。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具备专业技能和知识的人才,以推动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而通识教育,则致力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开发他们的心智能力,帮助他们建立健康的人生观,并学会关怀自然、服务社会、完善自我。这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只有当我们把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效地结合在一起,才能培养出既具备专业技能,又拥有广泛知识和深厚人文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其次,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实践则是理论的验证和升华。在通识教育学院,我们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引导他们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中,通过实践来深化对理论的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结合不仅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还能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在育人工作中,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两个结合”为指导,不断优化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加强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的融合,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让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到广泛的人文、社会和自然科学教育。

钟源达同志在发言中指出,“两个结合”对于高校美育工作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求高校美育工作在传承和发展中华美育精神的过程中,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密结合当代中国的社会实际和学生需求。这有助于确保高校美育工作的方向正确,使其既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又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创造力。其次,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则为高校美育工作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深入挖掘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高校美育可以将这些元素融入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具体来说,在高校美育工作中践行“两个结合”,可以注重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贯穿于美育教学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二是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资源,将其与现代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美育课程;三是注重实践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提升审美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黄静瑜同志在发言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以强烈的历史自觉、宏阔的理论视野、深沉的文化担当,阐明了“两个结合”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两个结合”是我们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的认识,是我们取得成功的最大法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新征程上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指明了正确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高校教师,我们肩负着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同时也承担着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使命。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我们要深入研究和阐释“两个结合”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的优越性。我们要在课堂上积极传播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将“两个结合”的理念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能够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增强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

6607A

学院院长助理、党支部组织委员谢小军同志在总结讲话中强调,支部党员同志们必须提高思想认识,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紧紧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根本问题,在整体性、体系化学习上下功夫,加强政治理论修养。把思想上、理论上的收获,切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体现出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的实际成效,全力推动学校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


供稿:学院党支部

撰稿:赵万彬

执行编辑:曹噬云

责任编辑:邢传国 谢小军

上一条:通识教育学院党支部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部署会议

下一条:追寻红色足迹,弘扬革命精神|通识教育学院党支部到红四师成立大会遗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