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推动中华优秀语言文化创新发展,推进中国教学体系、教材体系建设和新时代创新人才培养,推动大学语文/写作与通识教育教师的学术交流和教学经验分享,2025年3月28日至30日由广东财经大学、暨南大学与高等教育出版社在广州举办“第十一届高校大学语文/写作与通识教育会议(2025)”,共同探讨新时代大学语文/写作与通识教育高质量课程和教材建设等问题。来自武汉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吉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暨南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亚洲必赢等高校的200余名专家学者、教师参加了会议。我院中华文化模块课程教研室派出葛东辉、赵万彬老师参加会议。

会议论题新颖,内容丰富。3月29日上午,与会专家、教师分别就AI写作、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的文学”、如何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创新发展进行探讨。中山大学教授金永兵的报告题目为“AI写作实验室畅想”,他探讨了当下AI写作对写作方式的冲击以及AI写作在文学创作中的天然优势,对未来AI写作实验室建设进行了畅想。他强调,发展AI并非取代人类,而是可以通过大量人类写作与AI写作的对比实验,找出人类智慧不可被替代的部分,让技术更贴近人文温度。
29日下午,与会专家主要针对《大学语文》教材编写、“例子说”与《大学语文》教材功能定位、小说叙事和作家能力、在传统与当代之间如何开展外国文学经典教学进行了发言和交流。
29日晚,参会专家、教师根据自己的教学、研究实际选择参与“写作与沟通课程建设工作坊”和“大语写作教学创新论坛”。我院葛东辉、赵万彬两位老师参与了“大语写作教学创新论坛”,与参会专家、教师一起探讨人工智能助力大学写作教育的“可能”与“不能”、新形势下应用写作何为?大家一致认为,人工智能作为一种不断迭代的新型模型和工具,可以为写作提供参考思路、梳理文献等,但写作者要积极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创新创意、想象力等,做到工具“为我所用”,而不是过分依赖人工智能,丧失写作者的主体作用。
30日上午,与会专家、教师从课程性质规约下的大学语文教材建设、《大学艺术写作》教材建设的跨学科创意、应用文写作的编写与教学等角度进行深入探讨和交流。

我院参会教师通过此次会议,不仅聆听了专家们关于人工智能与写作、《大学语文》教材编写及教学、通识教育教学的发展等论题的真知灼见,也与兄弟院校的同行进行深入交流,拓展了视野,为以后的教育教学积累新的经验参考,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供稿:中华文化模块课程教研室
撰稿:葛东辉
执行编辑:曹噬云
责任编辑:邢传国 谢小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