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提升思政课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强化思政课育人成效,11月12日上午,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依托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专题培训工程,围绕如何上好思政课进行座谈会交流。本次座谈会由教研室主任江振刚老师主持,本学期担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青年教师参加。

江振刚主任发言
会上,青年教师们从专业知识储备、学情分析、教学管理、课堂互动及教学感受等方面展开交流与研讨。汪凡家博士指出纲要课教学要把握政治性与学术性的关系,注重师生互动。卜春波老师、姜赟赟老师、隋赢瑶老师提倡采用“小老师课前分享”“辩论赛”“小组讨论”等模式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质量。张晓琳老师与徐明月老师认为适度的故事与案例可以有效启发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思考。熊娟老师结合自身经历,强调了科研、语言艺术的重要性,认为“科研是人生的修炼”。黎健雄老师提出,教学素材选用要注意考虑面向学生的适用性,注意把握好立场观点,鼓励学生发散思维。苏莉莉老师认为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的参与感和认同度,应选用多媒体等教学方式让思政课活起来。陈梦杰老师、周小红老师注重提升课堂氛围,提出可提高教学素材和学生专业、生活的关联度,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思政课的积极性。李敏老师主张教师要学会融会贯通,将课程内容与日常生活相结合,提升学生的自我觉悟。杨迎老师提出了教师自我能力提升的重要性。刘东洋老师表示教学要把握课程所涉及的范围、教师的专业水平以及学生理解能力之间的矛盾和张力。马小淑老师认为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作为教师需要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现场讨论气氛热烈,精彩观点不断涌现。

座谈会现场
最后,江振刚主任进行总结,作为思政课教师最重要的是坚守课堂政治底线,恰当处理思政课教学内容的学术性与政治性。与此同时,教学过程中应灵活处理好三对关系:学情与教学关系、教学内容与形式关系、教学与师生关系,不断提升自我教学水平。
青年教师在本次沙龙研讨活动中产生了共鸣与启发,收获满满。驾驭课堂的底气来自教师对课程的熟悉,对教材知识体系的把握。青年教师纷纷表示,今后会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学习,深入教材研究,提升教学素养;把握课堂学情,强化精准教学;注重课堂设计,回归课堂主体;理解课堂本质,形成教学风格,把好教学关,争做优秀教师。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讯员:杨迎、江振刚、张晓,摄影:陈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