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建设的重要论述、关于“大思政课”的重要指示及相关重要讲话精神,重温革命历史,赓续红色血脉,2024年7月7日-10日,广东省高校思政课区域协同创新中心(亚洲必赢)成员在中心主任、亚洲必赢党委副书记、副校长兼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张辉教授的带领下赴四川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行程第一站,实践团成员来到了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毛主席于1958年3月来到成都,在3月4日至3月26日的23天里,到农村、工厂和普通农户家进行走访调研。因为讨论农业合作社问题,毛主席提出要到成都周边的合作社看看,随后便前往郫县,来到了红光。老师们一起参观了“幸福亭”,“打破碗花花”,“毛主席雕像”等大量珍贵的历史文物、照片和文件,了解到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的历史是中国革命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会到坚持党的领导对地区乃至国家发展的千钧伟力。

在毛主席视察红光社纪念馆前合影
第二站:郫都区烈士陵园。郫都区烈士陵园是郫都区最具革命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陵园内安息的烈士,有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英勇就义的党的地下工作者,抗日战争时期奋勇杀敌的抗日将士,解放战争时期为解放郫县和解放初期为巩固新政权而牺牲的解放军指战员和地方干部,还有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保卫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安宁的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民警等各类英雄。老师们整齐有序地来到郫都区烈士陵园广场,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深切缅怀用热血铸就五星红旗的英烈们。

在郫都区烈士陵园前合影
第三站:都江堰。都江堰是当今世界年代久远、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根据江河出山口处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利用无坝引水和自流灌溉的优势,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同发挥作用,实现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的综合效益。实践团成员穿过安澜索桥,在鱼嘴、飞沙堰、宝瓶口实地参访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四六分水、二八排沙”“深淘滩、低作堰”等设计原理,感受世界文化遗产的宏伟,为今后的思政课教学提供了生动的素材。
第四站:三星堆遗址公园。三星堆遗址被誉为“长江文明之源”,距今已有3000至5000年历史,它深厚的文化内涵令世人瞩目。“祭山图”玉璋、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神树、青铜纵目面具……奇特的造型与精细的工艺,让大家不禁感叹商代先民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在参观的过程中,讲解员深入浅出的讲述了每一件文物背后的故事与内涵,向世人展示了古蜀人民的智慧和勤劳,展现了古蜀时期辉煌灿烂的文化成果。

在三星堆遗址公园前合影
第五站:金沙遗址博物馆。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2001年金沙遗址博物馆在成都市西郊惊世而出,成为四川继三星堆之后又一个重大考古发现,从这里出土的大量文物,不仅填补了古蜀研究的空白,甚至改写了成都历史和四川古代史。实践团成员参观了远古家园、王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五大展厅,惊叹于文物中丰富的精神内涵和古蜀王国高超的工艺技法,激发起成员们对中华璀璨文明的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并将其运用于思政课教学中。
第六站: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保路运动是20世纪初反对清政府出卖川汉、粤汉铁路的群众运动。陈列馆共有六个展厅,系统介绍了四川保路运动的起源、经过及其历史影响。参观展厅结束后,老师们集中一起观影“四川保路运动”的纪录片,更加系统的了解四川保路运动的历史背景、意义和重要贡献,深切地感受到了革命先辈勇于斗争、敢于拼搏的伟大精神。

在四川保路运动史事陈列馆合影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通过此次实践考察,使全体教师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坚定了信念,进一步丰富了思政课教学资源,为推动思政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深度结合、学校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的深度融通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鲜活的思政素材与红色资源,有利于“大思政课”教师把道理讲深讲透讲活,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成长成才,更好地肩负起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挺膺担当!
(马克思主义学院通讯员:马小淑、张晓 摄影:陈梦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