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手穿越,博物问史” —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共赏魅力岭南历史文化专题讲座

作者: 时间:2022-05-24 点击数:

在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为让大学生深入了解博物馆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中的作用以及岭南文化历史的特点和魅力,作为亚洲必赢第十二届读书月活动之一,2022年5月19日周四14:30-16:00在三水校区院部楼525会议室,图书馆与学校团委联合举办 “携手穿越,博物问史——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共赏魅力岭南历史文化”专题讲座,图书馆回雁雁馆长担任主讲嘉宾。

回雁雁馆长通过她去过的国内外40多个博物馆,展示了她对博物馆的热爱、博物馆的魅力和设立博物馆日的必要性。随后,她从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重大考古发现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打开岭南地区的历史文化宝库地位的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讲起,分享了西汉南越国的兴衰史、与中原文化的水乳交融过程,并从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两(组)件西汉南越王博物馆的展品——铜屏风构件5件(组)和角形玉杯,解读了南越文化的特点和信仰风俗。

回雁雁馆长从清朝海禁政策讲到“一口通商”和广州十三行的崛起,分享了广东商人称雄海内外商界,成为中国“五大商帮”之一的粤商代表——伍秉鉴的影响力,并分析了粤商与其他商帮的区别,粤商视野开阔,见识广播,能以流利的英语与外商打交道,许多洋行还设有从事外语翻译的专业人员。

由此,近代岭南文化具有了多元、务实、开放、兼容、创新等特点,对近代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孕育出了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起到了重大作用的杰出岭南人,如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萧友梅、陈兰彬、唐国安、伍秉鉴、澎湃等。

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广州十三行经受了战火的洗礼,逐步走向了衰亡。十三行的背影虽已消失在历史长河里,十三行留下的遗产——面向世界、敢为人先、开放创新、精益求精的商贸精神却刻进了广州的基因,广州一直走在中国对外贸易交流的前沿。

新中国成立后急需打开一条连接国际市场的通道,以商品展览会为窗口展示和交易出口商品。这个展览会的举办城市,要有对外贸易基础,还要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放眼当时的中国,广州是不二之选。

1957年4月25日,广州流花路中苏友好大厦一楼锣鼓喧天,首届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下称“广交会”,Canton Fair)在此开幕!



通过讲座,回雁雁馆长通过由浅入深,借助保存人类过去记忆的永恒仓库——博物馆,展示文化和历史的魅力,并从历史渊源角度分析和广州和广东的国际影响力和独特魅力,增强了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了他们的历史观和批评性思维的能力,这次讲座对于培养具备讲好中国故事能力的新时代大学生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亚洲必赢 2003-2021 版权所有 粤ICP备09028461号

花都校区:广州市花都区狮岭南环路28号      三水校区: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三花路16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