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团学动态 > 正文

关于举办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预通知

【来源: | 发布日期:2019-05-28 】

各(院)系: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 推动广大青年大学生参与学术科技实践、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深化高校素质教育,激发全省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热情, 为推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积累基础人才,团省委、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科协、省学联拟定于 2019 年举办第十五届“挑战杯” 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有关事项预通知如下:

一、活动时间2019 年 3 至 5 月

二、参赛对象

2019 年 6 月 1 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省内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

三、作品要求

竞赛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作品要求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参赛作品须以学生为主设计,独立完成,能够参加展示。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等不能参赛。

四、评审工作

各系应组织系内预赛,择优申报参赛作品(在“攀登计划” 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提升行动中立项且符合参赛要求的作品;各系推选上来的优秀作品将参加校内预赛,学院团委组织评审将遵循公平、公正、规范的原则,组委会负责各系参赛作品的资格审查;评审委员会进行终审,并提出奖励名单,将在五四100周年晚会上进行表彰。

评审以参赛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为基础标准。其中,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侧重考核基础学科学术探索的前沿性和学术性,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侧重考核与经济社会发展热点难点问题的结合程度和前瞻意义,科技发明制作侧重考核作品的应用价值和转化前景。

五、奖励方式

竞赛按不同组别、不同类别评出特等奖和一、二、三等奖, 颁发荣誉证书(每件获奖作品只颁发一份荣誉证书,只列前三位的指导老师);按团体总分设“挑战杯”,颁发奖杯;设优秀组织奖3名,颁发奖牌。

六、推进步骤

1. 竞赛分预赛、复赛、决赛三个阶段进行。

2.2019 年 3 月 20 日前,各系组织系内预赛,遴选参加校内预算,并报送相关作品材料和《申报书》(一式四份) 至学院团委,相关报送材料需同时报送纸质版和电子版(电子版发至团委邮箱443184113@qq.com,纸质版花都校区交至团学楼3楼严老师处,三水校区交至学生活动中心龚老师处)。学院团委将校内优秀作品推选参加全省复赛,同时,所有参加全省复赛的作品均须登陆“挑战杯”网络申报平台

(http://gd.tiaozhanbei.net/)完成申报各项流程,并经校团委审核通过后方可参加全省复赛。平台将于 2019 年 3 月 21日 17 时关闭作品申报。(各系申报作品不超过10个)

3.2019 年 4 月,组织全省复赛评审,确定进入决赛作品, 汇编优秀作品简介。

4.2019 年 5 月中下旬,举行全省终审决赛,组织优秀作品展览,确定获奖作品

5.2019 年 6 月上旬,确定参加全国竞赛的作品。

七、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挑战杯”竞赛是一项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对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各高校要将“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列为重点工作抓紧抓好,成立由学校主管领导为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领导小组,加强赛事组织领导。

(二)全面发动,精心组织。各高校要突出竞赛的学术性和普遍性,做好对参赛作品的组织、指导和校级初评工作。运用多渠道发布竞赛消息,广泛动员、全面发动,进一步扩大竞赛的参与面。要认真组织校级竞赛活动,聘请校内外专家对申报作品进行评估、筛选和指导,遴选本校优秀作品参赛。同等条件下,优先推报参加“攀登计划”广东大学生科技创新培育专项资金资助培育的优秀立项项目。要坚决杜绝以学校科研项目冒充学生作品的现象,坚决杜绝指导老师、项目团队成员“戴帽”或“搭便车” 参赛的行为,如有发现须严肃处理。

(三)坚持宗旨,把握导向。要不断完善促进学生科技创新的工作机制,切实将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抓手,将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积极开发创新创业类课程并纳入学分管理。鼓励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发明创造或参加“挑战杯”等科技竞赛活动获取创新实践学分替代选修课学分。要建立参赛作品转化服务机制,争取本地各类科技园区、工业园区或社会企业等支持,为参赛和获奖项目的转化提供服务,推动学生科技成果与各类市场、资本等方面实现更加紧密、有效结合。

(四)建机立制,激发活力。要建立和完善学校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工作激励和考评机制,通过制度建设把指导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内化为每一名教师的内生动力,充分调动指导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建立鼓励教师指导学生科技创新的工作量认定办法,探索把教师指导“挑战杯”竞赛夺得的奖项等同于同级别的教学成果奖,把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列入教师职称评定和定岗定级一项重要指标;有条件的高校要设立学生科技活动基金,制定学生参与学术科技活动奖励办法,更好地扶持、激励学生参与课外学术科技活动;要充分激发二级学院(系部) 的主体作用,做到“眼睛向下、重心下移”,鼓励和支持二级学院(系部)的院长(系主任)、学科带头人亲自指导学生科技创新团队,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项目质量。

(五)加强宣传,营造氛围。各高校要运用多媒体宣传方式, 全方位、多层次、有重点地做好竞赛宣传工作,使广大学生更加充分地了解“挑战杯”活动的意义、目的和要求,使“挑战杯” 的品牌在青年学生和社会上产生更为广泛、深远的影响。要广泛宣传竞赛中涌现的优秀作品和典型团队,引导和激励更多青年学生投身科技学术实践,努力在校园中营造热爱学习、崇尚学术、追求真理、敢于创新的浓厚氛围,更好地服务校园学风建设。

附件:

1.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数额分配表

2.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草案)

3. 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4. 第十五届“挑战杯”广东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书

学院团委联系人严晓君

联系电话:020-86914409

电子邮箱:443184113@qq.com

共青团亚洲必赢委员会

2019年2月28日